一个时代已经划上了句号。但故事并未就此终结。
铉颖在1996年初涉塑料再生行业,第一笔生意是从美国芝加哥向上海发运了18个集装箱的废塑料。
作为最早进入这一行业的人士之一,铉颖说她见证了美中塑料再生业数十年来的起起落落。
在接受《塑料新闻》电话采访,她很平静地说:"过去的时代已经宣告终结。"她指的是欧美向中国出口废塑料、而中国负责加工再生的模式。
铉颖是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罗密威尔的帕克集团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在总部、美国威斯康星州奥什科什和中国青岛都建有业务。她还担任美国塑料工业协会新兴趋势再生分会的主席,以及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再生委员会的副会长。
似乎是为过去二十年做个总结,她回忆起第一笔生意,并称当时利润相当可观。
"那时,中国的塑料加工小企业非常需要原材料。他们规模太小,无法直接向跨国材料供应商购买树脂。他们也没有国有加工企业的资源。实际上,当时国内生产的树脂新料甚至比不过进口废料制成的再生料。"
铉颖说,接下来的十多年里,美国废料为中国加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她称之为"规模庞大的暗流。"
但情况在2008年发生了转变。"全球经济危机促使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型为更加注重国内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很多人当时并没有看到分水岭已经隐约而现。"
2013年实施的绿篱行动则正式对进口消费后废料关上了大门。
中国的废料进口在2014年略有反弹,但铉颖称之为"回光返照"。
尽管业内外多有抱怨油价暴跌是压垮再生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铉颖认为,真正的原因是中国的工业升级。
"中国不再愿意牺牲环境来换取廉价材料。政府关闭了大量地下再生作坊。而原来的需求也不复存在,因为加工企业需要更大批量且稳定的材料供应。国内的新料供应非常充足,不管是跨国供应商的在华工厂还是本土材料供应商。"
告别已经关闭的门,寻找正在开启的窗,铉颖认为再生行业将迎来一个真正有持续力的发展新时代。"机会很多,但只有有准备的企业才能把握住。"
她认为,美国再生行业正进入真正的发展阶段,而全球的再生地图已演化至"本地化再生"阶段:废料在那里产生,就在哪里再生。
"在2013年之前,美国再生行业所做的就是把废料打包出口到中国,本地再生加工很少。2013年以来,我们看到本地再生有所增长。"
帕卡集团也早已转型成为美国大型制造企业的"再生服务提供商",帮助他们实现"零废弃"的闭环再生。
为了实现本地化再生,铉颖说,还需要加强全球合作。
她提出,美国由于数十年仅专注于废料出口,缺乏再生方面的实际操作技术,而中国则有许多经验可与美国共享。"[中国积累了]20年的再生技术,不一定获得专利或花费高昂,但都是实践中苦心钻研而来并且卓有成效。"
她计划建立一个互联网平台,帮助再生企业进行技术升级。"美国和中国都有很多可以分享的资源,所以我们应充分挖掘互利潜力。"
她还计划在美国建立起更多的再生生产,目前正在寻找投资。
铉颖坦言说,要建立再生系统决非一蹴而就。
她说:"我们需要三个整合,资源整合、人才整合和资本整合。"
帕克目前正与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北美办事处展开合作。中再生是国内行业领军企业,仅涉及塑料材料的业务就包括全国八座废家电拆解厂和四座废塑料加工厂,还计划建立十座废汽车拆解厂。具体合作内容尚在探讨,主旨是为了加强中美两国的塑料再生并改善再生业的公众形象。
"和其他行业不同,环保再生业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通力合作,包括每一个地球人,"铉颖说。